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开信息内容
详细内容页
陈仓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索引号: 610321FGJ/2016-1214-001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16年12月14日
主题词: 发布机构: 发改局 文       号:
 

第一章 “十二五”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和自主创新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494亿元和18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3%和8.2%,全区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第一节 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我区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发展基础。到2015年底,全区工业企业达到7135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75户,完成工业总产值494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8亿元,占全区GDP的比例达到60%以上,同比增长11%。“十二五”期间,全区工业经济保持了适度的增长速度,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增长势头强劲,纺织服装、有色金属、生物制药、水电开发等发展势头较好,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驻区企业以研发创新为主导,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民营非公经济迅速崛起,已在我区工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全区7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达到65户,占87%以上;以陈仓科技工业园区建设为代表,辐射带动了周原、县功、阳平等3个镇域工业园区的协调发展,园区经济正在向产业集群嬗变,区域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全区上下大力实施强力实施“工业图强”战略,全民创业热情高涨,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我区通过创新运行机制、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优惠政策、强化协调服务等措施,推动了园区经济与集群经济的结合,以陈仓科技工业园区为主体,以区镇工业园区为重点,辐射带动虢蔡路、陈仓大道、建国路等工业经济带迅速崛起,使其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产业集聚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我区陈仓科技工业园区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园区承载功能大幅提升,入园企业50个,完成投资12亿元,园区已成为陈仓区招商引资的前沿阵地和主要平台,同时在产业聚集,培养特色产业,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和当地能人创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示范作用。

●工业图强效果明显。全区工业发展以扶优、扶强和扶大为重点,大力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图强战略,法士特宝鸡公司、青岛啤酒宝鸡公司、秦川格兰德公司、宝光集团、北方动力公司、育才玻璃集团、祥和公司、长乐钢铁、群力电工、海螺水泥、大工纸业等11户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

●民营经济重新崛起。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民间资本自主创业。目前我区民营企业已达3万余户,从业人员22万人,民营经济已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育才玻璃、昌新布业、宏达实业等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极大地激发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催生了民营经济新一轮的创业热潮,给我区工业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对外开放成绩喜人。全区通过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不断挖掘存量资产潜力,积极创新引资方式,全面实施扩大对外开放战略。近年来全区累计吸引区外资金60多亿元,引进重大项目近百个,建成了法士特锻造基地、6000万平方米瓦楞纸箱、20万吨甲醇汽柴油、200万吨水泥技改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工业发展的后劲,招商引资成为借助外力实现区域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自主创新成效显著。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对产值增长贡献超过30%以上。自主创新促使一批名、优、新、特产品脱颖而出;全区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宝鸡秦益科技开发公司的“沙漠滤清器”、宝鸡博磊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的系列“空压机”、宝鸡市盟发汽车部件公司的“背压控制阀”等,都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第二节 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区工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周边县区相比,差距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仍需提高,观念尚待进一步转变。由于各种原因,发展工业经济的合力还不是很强,个别部门对工业经济的地位、性质和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到位,没有积极主动地去鼓励、扶持工业企业健康发展,而只是停留在一般性口号上,政策措施得不到完全落实。如企业在建设用地、融资信贷、自营进出口权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具体困难。执法部门乱罚款、乱摊派、变相收费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负担仍然较重,平等竞争的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

二是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从企业的结构组成来看,“微型化”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少;从事传统产业的多,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少;“大路货”产品具多,精品及俏品较少,多数企业集中在一些技术简单、投资少、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行业,而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基础较为薄弱,高精尖技术含量的企业较少,缺乏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企业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管理亟待加强。从人员构成来看,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7782人,占企业职工总人数的5.4%,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4554人,占企业职工总人数的3.2%,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技能不强。同时,企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其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企业管理水平不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大大降低。相当一部分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缺乏诚信意识和创新理念,造成权力高度集中,管理粗放,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区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紧缺问题较为突出。资金紧缺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融资难的瓶颈并未真正打开。由于缺乏建设资金,造成有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有的企业设备购置难以到位,企业规模不能迅速扩大。区内几大商业银行,由于贷款程序复杂、权限上交等原因,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五是管理体制不顺畅,主管部门自身建设不够完善。受省、市行政机关机构改革影响,企业的发展出现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企业要想办成一件事情,往往要跑上跑下,费好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二章“十三五”工业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全区工业经济将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方针,继续坚持“工业强区”战略目标,全区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三节 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新常态下“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十三五”时期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不仅仅意味着发展速度由“高速”降为“中高速”,还包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节能减排等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区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全球经济复苏、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战略、城镇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五大机遇。

新常态下,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加大,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导致世界范围内产业大规模调整和重组,加之国内经济发展的梯次转移,为我区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凭借宝鸡市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为我区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区应该紧紧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不断实施的工业发展空间机遇。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在西部形成新一轮经济快速上升周期,会在更大范围内吸引国际、国内发展要素向西部聚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宝鸡市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把宝鸡定位为规划区的次核心城市、区域中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关天经济副中心。我区的工业发展,通过参与关天经济区的产业协作和相互融合,开放式发展、内引外联构筑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全区工业结构,提高科技辐射力,不断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将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宝鸡建设百万人口城市和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战略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资本、技术及产业加速向资源富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宝鸡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城市建设“东扩南移”使我区成为宝鸡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区,既是城市的东大门,又可成为生产要素的承接、转移的中转站,有良好的先天条件。市委、市政府提出“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战略,对我区工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空间发展机遇,以部、省、市属企业为主体的大企业大集团雄厚的工业基础、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和较为齐全的工业门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为我区工业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我区还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都是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四节 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竞争不断加剧的挑战。“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关键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无疑会吸引高端制造不断回流,将会继续对中国形成高压效应,世界经济将从低速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经济发展对外部需求将会逐渐增加,给我国延长产业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挑战,这些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势必会造成竞争加剧。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处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竞争加剧无疑会成为“十三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资源环境的挑战。随着我国继续加大对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加大,我区工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双重压力凸显出来,工业建设用地不足、电力能源供应紧张等制约因素较为明显。我区工业以资源能源消耗、低成本发展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制约着我区经济发展,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将形成更加巨大的严峻挑战。

体制机制的挑战。我区工业经济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以及竞争力不强等现实差距较大之外,对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吸引力远不如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特别是长期存在着投融资、创新激励、市场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成为制约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处于劣势地位,承接高科技项目的能力较弱,产业链条还不完整,还没有完全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必须突破体制机制问题,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第三章“十三五”工业规划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原则

第五节 工业规划的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推动和服务提效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以“一带四园两基地”为发展载体,加快重大项目投资建设,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发展为主题,围绕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产业集群化推动、工业园区化集中”的“两大两化”发展战略,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智能制造为支撑,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工业集中区和区镇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为着力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努力打造重点产业链,积极发展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把我区建设成为与宝鸡市关天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强区。

第六节 工业规划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十三五”期末,全区工业企业数量达到8000户,每年新增200户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年均增长1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0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力争达到30户;区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70%左右,从业人数达到30万人,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左右;到2020年,全区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吸纳就业超过3万人。

第七节 工业规划的发展原则

“十三五”期间,全区工业经济发展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速度,努力实现总量扩张,质量提升和经济效益提高。要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发展战略,抢抓政策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在发展中求率先,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提升我区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努力实现区域工业结构、质量和速度、效益的相统一。

坚持相对集中原则,重点发展以园区为载体的工业聚集区,使土地向产业聚集,产业向工业园区聚集,走集群化和集约式发展的路子。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以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为引领,形成区域工业配套大企业大集团协调发展的格局。坚持错位发展,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采取“精、专、特、新”的发展模式。

第四章“十三五”工业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按照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方针,坚持“工业图强”战略目标,抢抓国家、省、市扶持政策机遇,以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重点,实现我区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第八节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一、发展配套型工业企业。根据全区装备制造、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培育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区域工业企业。装备制造领域要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大力支持区域工业承接省内外配套企业转移,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零部件配套生产工业企业。能源化工、冶金建材领域要结合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一批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环保型企业。

专栏1 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以陕汽集团、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陕西北方动力公司四缸水冷柴油机产业化项目、陕西华泰宏宇专用汽车有限公司1400辆专业汽车建设项目、宝鸡市盟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10万套重型车辆背压控制阀技改项目等为重点,加强协作配套,不断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以秦川发展集团、宝鸡机床等大企业为依托,以陕西秦川格兰德机床有限公司数控磨床产业化技改项目、宝鸡市弘茂精密机械有限公司1000台数控机床技改项目等为重点,按照“精密、智能、大型、环保”的要求,通过技术进步,发展高端特色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以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以陕西鸥鹏重工公司钻井岩屑及废弃污泥无害化处理项目、宝鸡聚全兴石油机械有限公司1000套悬浮式抽油机配件技改项目等为重点,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努力发展新型石油钻井装备和油田环保设备制造能力,从而带动和形成全区石油配套企业的制造中心。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粮油、果蔬及中药材加工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彩印包装储运、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企业,形成服务促生产、配套促加工的格局。到2020年全区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30%以上。

专栏2 传统产业发展重点

立足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十三五”期间,传统产业要继续以市场为导向,支持重点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面粉行业以宝鸡毅武面粉有限公司日处理小麦500吨面粉加工生产线项目为重点,食品行业以陕西郡豪食品有限公司5000吨豆制品加工技术改造项目、陕西天香食品有限公司学生营养餐生产加工及物流仓储配送中心项目为重点,纺织服装行业以宝鸡昌新布业有限公司800万米高速喷气织布机技改项目、宝鸡广益纺织有限公司高档次密赛络纺纱生产技改项目为重点,医药化工行业以宝鸡市虹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纯度鞣化酸的工业化生产项目、宝鸡市博磊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单螺杆焦炉煤气压缩机关键部件开发项目为重点,能源建材行业以大唐宝鸡热电厂二期建设及应用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技改项目、宝鸡市丰茂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废旧机动车无害化拆解回收利用及废弃电器电子资源化处理项目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打造一批行业发展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带动全区传统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形成新的增长态势和发展空间。

三、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园区孵化功能,加快科研成果在区域落地转化;在彩印包装、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工行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资源优化整合,重点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托我区民间手工艺,积极开发民间工艺,鼓励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提升传统机械加工产业发展水平,挖掘驻区大企业大集团品牌的潜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第九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三五”期间,全区工业在抓好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医药化工、能源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要继续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投资和科技进步,引导区域内企业努力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及两化融合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以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光伏发电逆变器控制器、风电专用铸件、风电齿轮箱、钛及钛合金型材等,迅速催生成长一批行业骨干企业,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专栏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太阳能产业以长岭电子科技、西北机器等大企业大集团的技术优势为依托,以宝鸡志普有色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单晶炉用钨丝绳程控绕丝机设备产业化项目及陕西群力电工有限公司大功率接触器产业化建设项目为重点,钛及钛合金产业围绕宝钛集团、宝鸡钛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宝鸡鼎钛金属有限公司钛合金管材、板材生产加工和3D打印专用钛丝项目为重点,提升技术,改进工艺,努力打造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地。

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工业园区、两化深度融合企业为示范载体,以整合、提升、深化、创新为措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信息化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作重点以“三个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网络安全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推进从传统制造转向先进智造、从生产制造转向服务制造、从“粗放”制造转向“绿色”制造、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益管理“四个转型”迈进。

专栏4 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重点

以宝鸡市斯比德汽车齿轮有限公司采用“大OA解决方案”,将OA\HRM(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RP(进销存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多种企业管理软件进行集成和融合的高效数据处理项目、宝鸡市阳平利民屠宰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 建设现代化肉品质量追溯体系信息化平台项目、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宝鸡厂财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产品市场跟踪系统,产品自动检测系统,净化自动检测报警系统以及数字化自控系统项目、宝鸡市铁军化工防腐安装有限公司办公自动化、财务网银操作系统、网上跟踪产品电子商务等10个两化深度融合项目为重点,积极引导,大力扶持,使其成为全区两化融合的示范企业,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第十节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十三五”期间,我区工业发展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建材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实现传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我区建材工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重点是围绕西部山区丰富的透辉石和石灰石矿产资源,大力支持海螺水泥垃圾焚烧项目、长乐透辉石矿有限公司高档瓷砖项目、金坪建材公司10万吨氧化钙生产技改项目、宝鸡绿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环保木塑建筑材料生产项目的投资建设,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建材的理念。

专栏5 传统产业发展重点

大力支持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发展绿色环保产业,重点以宝鸡金坪建筑材料加工有限公司投资1700万元的10万吨工业氧化钙生产项目、宝鸡绿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资2600万元的环保木塑建筑材料生产项目、宝鸡宝来能源物资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40万平方米节能复合塑钢门窗项目和海螺水泥垃圾焚烧项目、长乐透辉石矿有限公司高档瓷砖项目为发展重点,加速企业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在城市禁燃区外规划周原镇(虢凤路沿线)、县功镇(宝平路沿线)及坪头镇三个大型煤炭集中区,引导、鼓励煤炭经营企业集中办场。

第五章 “十三五”工业发展布局与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全区工业空间规划布局为“一带四园两基地”的设想,努力构筑以带为产业布局脉络,形成生产企业集聚产业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工业展新布局。

第十一节 工业发展“一带”

根据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率先发展实现工业新型强区的总体目标,按照陈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宝鸡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要求,依托全区工业发展实际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十三五”期间,规划我区工业发展的“一带”,其核心是沿西宝中线,西起千渭街道办辖区的李家崖村和屈家村,经陈仓科技工业园区、阳平石化工业区,东至宏达经济园区,规划为我区“十三五”期间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以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为重点,构筑工业发展的密集区,形成全区工业发展的主轴。

第十二节 工业发展“四园”

工业园区是产业的聚集地,是工业发展的平台,推进工业化建设进程,必须加快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以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延伸产业链,为全区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十三五”期间,规划我区工业发展的“四园”,其核心是依托陈仓科技工业园区、周原工业园区、县功工业园区3个省级工业集中区和阳平工业园区,努力实现产业向集群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聚集地,招商引资的主阵地,产业聚集的前沿地。加快科技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园区内建成智慧园区和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区。

第十三节 工业发展“两基地”

“十三五”期间,要充分利用我区工业发展的成果,结合不同区域工业企业发展的现状,本着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延长产业链条,聚集小微企业发展的原则,规划我区工业发展的“两基地”,其核心一是依托车站地区老工业的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建立占地1000亩、聚集80—150户企业的小微企业基地,重点发展配套加工型小微企业;二是依托陈仓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结合吉利汽车20万辆SUV轿车生产,在科技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000亩,入驻50户企业的汽车配件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加工企业。

第十四节 工业发展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应紧紧抓住新常态下“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利用我国东西部产业转移、国际国内能源合作等机会,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业,逐步调整不符合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要求的产业,加快推出高耗能、高污染、附加值低的行业,抑制低水平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以差别化发展战略优化全区工业结构与布局,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强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一、实施重点企业培育成长计划。每年在全区范围内筛选出10户小微企业,培育其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在政策保障、资金扶持、人才引进上给予重点支持,使其成为区域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积极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小额信贷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初创企业和人员倾斜;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效益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和辅导活动,举办政策宣讲会,使我市小型微型企业能够了解政策、熟悉政策、用好政策。由我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上门咨询服务等形式,宣传国家、省、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程。把建设区域工业集中区作为加快全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在发展与规范并重,以提高建设质量为主的前提下,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期建设,集中有限建设资金,抓好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一是在抓好3个省级工业集中区的同时,根据省局要求,再推荐上报1-2个重点工业园区,纳入省级县域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和统计监测考核范围;二是引导各园区修订和完善工业园区规划,增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准确产业定位,完善服务功能;三是按照土地集约经营、产业链式发展、企业集群组合、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建立以二次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为标志的循环经济机制,创建零排放工业示范区,推动全区工业园建设走上快车道;四是随着城市规划的布局调整,在陇海铁路以北道北新区内,建设千渭小微企业基地,为小微企业集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五是随着科技工业园区三期开发建设,围绕发展为大企业配套加工企业,建立汽车配件工业基地,主要为吉利汽车生产配套产品,提升全区工业配套产品的档次和水平。

三、推动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按照市创业办每年的工作要求,建设中小企业远程创业辅导站,培训创业知识,传授创业技能,开展创业辅导;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鼓励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每年制定包抓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方案,结合全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现状和市级九大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石油装备备、钛及钛合金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分层筛选确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创业企业。

四、开展信用担保行动计划。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依托省级信用再担保公司,加快建设信用担保机构,到2020年,力争建成区内信用担保机构达到2户;同时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构建三方联动机制,有效开展对接活动;整理编发融资服务手册,每年向金融机构推荐提供10个重点工业项目、10户成长工程中小企业名单和全区九大产业集群重点配套企业名录,达到资源的互通共享。

五、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区力争建成区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从创业培训、信息网络管理咨询、融资担保、法律维权四大服务平台,给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全方位的贴心服务;积极培育发展中小企业社会化专业机构,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专家咨询队伍,选聘50名左右熟悉经济发展政策、掌握行业关键技术、精通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为全区中小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指导和生产研发。

六、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把培养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纳入人才战略规划,落实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以小微企业为重点,支持社会化培训机构开展小微企业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全区力争每年培训500名经营管理者。

第六章 “十三五”工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区域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推进区域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区上下必须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新型工业强区”建设目标任务,齐心协力,知难而进,创新工作方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将工业经济发展年度目标任务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逐级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规划实施。区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制定落实扶持区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加强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区域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区域工业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工作制度,夯实区级各部门、各镇街发展工业的工作责任。

二、改善投资环境。区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推进服务理念内容和方式手段的全面创新,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和业务办理限时制等工作制度,完善公开、便民、高效的服务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体系与机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的作用,切实维护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区域工业投融资体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创新园区投资模式,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服务中心等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区级财政要按照《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宝鸡市陈仓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优惠政策》的规定,加大对区域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主要用于园区建设、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的支持;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信贷资金投资区域工业项目。

四、拓宽融资渠道。认真落实中省有关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税费政策,放水养鱼,让利于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强银企沟通,实现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和需求对接;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为区域中小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和绿色通道,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五、实施项目带动。围绕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项目及其产品配套,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引进国